“未来在中国”何以成为外资共识 外企看好中国市场潜力 ,猪价上涨“拦不住” 6月
中国市场不仅充满机遇,而且可信且坚守承诺。在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意大利埃尼集团埃尼中国董事长乔瓦尼表达了对未来在中国发展的信心。许多外资高管也用“重要战略市场”、“全球最大”、“激动人心”等词汇形容中国,认为中国市场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为跨国公司打造的国家级经贸活动,本届峰会吸引了全球465家跨国公司的570位嘉宾参会,创历史新高。会上共有40个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达59。3亿美元。峰会还刷新了多个历史记录,如首次参会者达131人,占比23%,来自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参会国家增多;活动丰富多样,包括海外基金投资合作论坛、银发经济论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论坛等,为外企搭建了合作平台。
此次峰会以“跨国公司与中国——链接世界 合作共赢”为主题,凸显了中国在全球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过去,外企深度融入中国经济,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通。现在,它们认为身处中国能够更好地链接世界。“博世需要中国,需要这里的创新机会和速度。”德国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的话道出了外企的心声: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人才和创新资源是夯实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数据显示,2013至2023年间,中国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33。2%,研发经费增长86。5%。北京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25年1月已达221家。
夏至节气到来,气温持续回升,南方进入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消费增量,国内生猪市场猪肉购销表现冷清。天气炎热导致居民饮食结构变化,肉类需求减少,市场对厚膘猪肉兴趣不高,鲜品白条出货困难。此外,学生放假后餐饮和堂食需求减弱,食堂采购减少,屠企收毛白价差不足,亏损较大,开工率偏低,消费对猪价缺乏支撑。
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改善,下游市场白条购销难以好转,商贩多以减量稳价为主。理论上,现阶段国内适重猪源供应充足。去年母猪存栏筑底回升,按照10个月周期推算,二三季度适重标猪供应处于高位且逐步增加。然而,由于天气炎热,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不佳,中大猪需求承接不足,压栏增重存在风险,市场存在产能后置压力,散户及集团猪企选择减重出栏,进一步增加供应。
6月份,养殖端出栏计划呈现“明减暗增”现象,集团猪企计划出栏环比下降0。48%,实际出栏日均增加近2。835%。整体出栏计划增量有限,标猪供应压力不大。此前,猪价重心下移,养殖端恐慌出栏,需求承接不足,猪价短暂跌破14元/公斤。随着规模猪企缩量惜售,南北地区二次育肥滚动入场,近期猪价波动偏强。截至2025年6月22日,全国瘦肉型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在14。2元/公斤,环比昨日上涨0。0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