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养老贷”引发争议 市场强烈关注(银行推出“养老贷”引发争议 创新与风险并存
“养老贷”产品在多地走俏,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湖南某农商行网点客户经理表示,“养老贷”是新业务,目前仍可办理,带上相关证件到网点即可。
近日,一系列“养老贷”产品在湖南省多地受到关注,“贷款养老”成为热议话题。多家农商行在争议声中悄悄撤下了“养老贷”的相关推送。专家指出,“养老贷”针对部分客户的差异化养老需求进行创新,可以实现社保部门、银行和客户间的共赢,但其资金流入社保、养老领域的性质模糊,建议监管政策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等方式进行柔性监管,给予金融创新更多空间。
据湖南省内多家农商行此前发布的统计,已有约40家机构宣布推出此类业务。临澧农商行6月初的推送显示,该行投放“养老贷”规模已突破3000万元。尽管各农商行微信平台的产品推文已悄然撤下,但记者致电咨询得知,该业务依然可以办理。
“养老贷”是与地方社保部门共同推出的一款低息、专门用于提升缴费档次、补缴养老保险费用的专项贷款产品,资金直达个人社保账户,通过补缴养老保险差额来增加退休后养老金收入。从办理条件来看,要求本地户籍并持有社保卡,客户需年满59至65周岁之间,贷款年限最高可达15年且“年龄+贷款期限”不超过75岁,金额上限大多为9万元,利率在3。1%至3。6%之间。退休后,用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放款直达账户和自动扣款的方式被称为“无痛”提高养老金额。若借款人身故,一部分银行会提供保险等解决途径,由保险公司赔付剩余贷款。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也有类似产品推出,但未像湖南省的“养老贷”一样大范围铺开。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养老贷”等产品瞄准了部分客群的实际养老需求,可以实现三方共赢。对社保部门而言,可以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金额,扩大养老金覆盖面;对银行来说,既满足客户需求,也增加了信贷投放;对居民来说,提高了养老保障水平。
多地农商行推出的“养老贷”产品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7月10日早间,尽管多家农商行悄悄撤下了相关推送,但该业务依然可以办理。专家认为这种创新能够实现社保、银行和客户的三方共赢,不过产品的性质较为模糊,建议监管进行优化。
“养老贷”是与地方社保部门合作推出的低息专项贷款,主要用于提升缴费档次和补缴养老保险。申请者需要满足本地户籍、持有社保卡且年龄在59至65周岁之间的条件。贷款年限最长可达15年,金额上限大多为9万元,利率在3。1%到3。6%之间,退休后可以用养老金还款。此前,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养老贷”引发了一些争议,网友对此看法不一。专家董希淼指出,争议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合规性上,资金流入社保领域是否属于个人消费尚存疑问。律师白耀华则表示,其合法性需要结合社保和金融监管规则来判断,并提醒银行需防范多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