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款“捏捏乐”100%检出甲醛等成分
江苏连云港唐女士因饮用网购现挤羊初乳感染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案例,撕开了“生鲜奶”消费热潮背后的公共卫生裂痕。这场由“天然”“营养”标签包裹的商业骗局,不仅暴露出电商平台监管的失守,更折射出公众对食品安全认知的严重滞后——当消费者为“从羊舍到餐桌”的营销话术买单时,或许正将自身置于与艾滋、疟疾同列的乙类传染病风险之中。
分论点一:现挤鲜奶的“原生态”叙事,实为微生物培养皿
唐女士购买的羊初乳未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及杀菌方式,仅以塑料瓶封装,这种“三无产品”的流通本身已违反《食品安全法》。更致命的是,生奶未经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成为布鲁氏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的温床。山东胶州涉事商家虽声称“畜牧局每季度检测”,但其羊场127只存栏羊的抽检结果虽为阴性,却无法掩盖生奶在运输、储存环节的污染风险——实验显示,生鲜奶在常温下菌落总数可在2小时内突破安全阈值,而唐女士收到的羊奶经1-3天冷链运输,冰袋融化后实际处于细菌繁殖的“舒适区”。这种“伪新鲜”的消费陷阱,与2021年漳州郑女士因饮用五年现挤羊奶感染布病的案例形成互文,印证了“生奶更健康”的认知谬误。
分论点二:电商平台监管形同虚设,放任“毒奶”流入市场
涉事商家注册类型为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仅限“预包装食品销售”,却长期超范围经营生鲜乳制品。淘宝平台以“鲜羊奶属初级农产品”为由规避监管责任,但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除生鲜乳收购站外,任何单位不得收购、销售生鲜乳。更荒诞的是,商家将巴氏杀菌奶与未杀菌羊初乳混售,通过模糊标注误导消费者——这种“选择性告知”策略,在商品评论区早有预警:2022年已有消费者质疑“手工挤奶如何消毒”,2025年4月更有买家追问“是否需煮开饮用”,但平台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监管的滞后性在数据层面更为触目:2025年1-6月,全国电商平台生鲜奶投诉量同比增长217%,其中63%涉及“虚假宣传杀菌工艺”。
反论点驳斥:将风险归咎于“消费者缺乏常识”是转移矛盾的诡辩
部分观点认为,唐女士作为成年人应知晓生奶风险。但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无法区分“巴氏杀菌”“UHT灭菌”“生鲜奶”等术语,而商家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进行营销——涉事店铺首页标注“新鲜速运宝宝天然免疫力促进钙吸收”,却对“需煮沸”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这种刻意制造的认知盲区,与2015年河北“中晴老牧民”网店宣称“百分百纯牛奶,自家牧场直销”却售卖菌落总数超标1450倍的生鲜奶如出一辙。当监管者将责任推给“消费者教育”时,实则是放弃了对平台资质审核、商品溯源、冷链监控等核心环节的把控。
前瞻性建议:构建“全链条溯源+平台连带追责+公众认知升级”防护网
破解这一困局需三管齐下:其一,完善溯源体系,推广“一羊一码”区块链技术,要求生鲜奶包装强制标注奶源地、检疫证明、杀菌工艺及冷链温度记录,如新西兰已实施的“乳制品数字护照”制度;其二,强化平台责任,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电商平台对高风险食品销售者实施保证金制度,并建立“先行赔付+信用扣分”机制——深圳市场监管局2025年试点该模式后,生鲜奶投诉量下降65%;其三,提升公众认知,将“生鲜奶风险”纳入中小学食品安全课程,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布病筛查门诊”,对高危人群提供免费检测。
当唐女士在内蒙古接受布病治疗时,她饮用的羊奶仍在山东胶州的羊场源源不断产出。这场由商业利益驱动的公共卫生危机,本质上是现代食品工业与原始消费观念的激烈碰撞。唯有通过立法强制技术溯源、压实平台主体责任、重塑公众科学认知,才能避免下一个消费者成为“布鲁氏菌的宿主”——毕竟,真正的“天然”不应以健康为代价,而“新鲜”的终极定义,永远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