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睡觉喜欢用瓷枕,不难受吗?其实瓷枕是为了方便女性
宋朝的夏天,没有空调怎么办?屋里闷得像蒸笼,人睡在枕头上,一脑袋的汗。瓷枕就这么出现了!摸上去冰凉,脑袋搁上面,一股凉意能顺着脖子传下来,这感觉……爽。
古人诗里写“瓷枕屋中生冷风”,一点不假。有些瓷枕里面是空的,空气能在里面走动,带走热量。这设计,算是那个年代的“自然风”系统了。
瓷枕的源头,其实能找到隋朝。河南安阳出土过陶枕,样子像个小盒子,朴实。唐朝烧瓷的手艺好了一些,瓷枕开始有了点变化,圆的、长的,但数量不多,用的人身份不一般。
到了宋朝,这东西就爆了!
景德镇、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这些有名的窑口都开始烧造瓷枕。造型一下多起来,花鸟鱼虫、胖娃娃,枕面上还写字,什么“福寿”,什么“长命富贵”。关键是,价格下来了,普通人家也买得起,成了日用品。
宋朝女人的发型是个大工程,梳得高高的,一层又一层,睡觉是个麻烦事。棉布枕头一躺,第二天起来发髻就塌了,得重新梳,费时费力。瓷枕的弧度刚刚好,脖子架在上面,后脑勺悬空,发髻一点不受影响!这对每天要做家务的女人来说,简直是神器。
省事儿是一方面,省钱是另一方面。
那时候的布料金贵,棉花还没普及开。一个布枕头,用久了会磨损,还可能生虫、受潮。瓷枕就没这些烦恼,结实!不怕摔,不怕水,用个十几年不成问题。现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瓷枕,经历千年还能完好,说明了它的耐用性。
瓷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土疙瘩。定窑的孩儿枕,一个酣睡的娃娃造型,搁现在也是个爆款。还有元宝形状的,小动物形状的,上面画着牡丹、仙鹤、荷花,既是图个吉利,也带点炫耀的意思。但根子上还是实用,不好用的话,老百姓早就不认了。
那后来呢?元朝打仗,经济不好,瓷枕的生产也跟着萎缩了。到了明清,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软枕头便宜又好做,谁还会去睡硬邦邦的瓷器?人性都是追求舒适的,有软的谁用硬的。清朝的文献里,瓷枕的身影就很少见了。
在瓷枕流行的时代,它不单单是个睡觉的工具。
对宋朝的文人来说,它也是个摆件,是案头的清玩。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平日里就喜欢摆弄古物,说不定书房案头、卧室枕边,就放着一件定窑瓷枕。白天欣赏,晚上枕着睡觉,“一物两用”,宋人对生活品质是有想法的。
冬天枕着它什么感觉?估计一脑袋扎上去,能激一哆嗦。这东西的缺点也明显,冷。
一个东西的流行,不一定是因为它完美。瓷枕的火爆,是宋朝那个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天气热、纺织品贵、生活习惯,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才有了它的黄金时代。换个时间,换个地方,可能就没人理它了。博物馆里的那些东西,曾经都是生活里的主角,现在只是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