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击败中国空军?美国人终于想通了,最好办法就是成为中国空军
空战的规则,已经改变了。传统战斗机决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未来的天空,属于看不见的猎杀者。谁先看到对方,谁就能活下来。
为什么说空战的规则已经彻底变了?一个真实的战例就能说明所有问题。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那次空中冲突,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巴基斯坦的战机在很远的地方就发射了导弹,直接击中了目标。印度的飞行员直到飞机被击中,都没搞清楚攻击来自哪个方向,更没有看到对手的影子。
这就是未来的空战模式。
不再是近距离的缠斗,而是超视距的猎杀。
在这种新的规则下,谁的雷达看得更远,谁的导弹打得更准,谁就是赢家。飞机的机动性有多好,飞行员的技术有多高,这些都变成了次要因素。当你在几百公里外就被锁定和摧毁时,再好的飞行技术也毫无用处。
这个道理,五角大楼的报告自己也承认了。他们发现,传统的空战理论已经完全过时。美国空军过去引以为傲的优势,现在正在迅速消失。
面对这种变化,中国的空中力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当别人还在想着怎么让战斗机飞得更快、转弯更灵活的时候,中国已经在考虑如何打造一个“看不见的空中武库”。
所以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下一代战机方案,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巨大的机身尺寸。
为什么要造这么大?
答案很简单,为了装载更多的导弹。
未来的战斗机,本质上就是一个能够隐身的空中导弹平台,或者说是一辆“空中导弹卡车”。它的核心任务,不是去和敌机进行花哨的空中格斗,而是在安全距离上,发射出足够多的、足够先进的导弹,摧毁所有需要摧毁的目标。
更大的机身带来了更大的内部弹仓,这意味着可以携带更多、尺寸更大的武器。这解决了现代空战中最核心的载弹量问题。
与此中国在雷达和发动机技术上也取得了关键进展。
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领先,让中国的战机拥有了更锐利的“眼睛”。
而涡扇-15这类先进发动机的成功,则为这种大型战机提供了必需的强大动力。这颗“心脏”不仅要推动巨大的机身,还要提供海量的电力,以支持机上那些耗电的雷达和电子设备。
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的现状就显得非常尴尬。他们似乎被自己过去的成功困住了。
F-35战斗机,作为美军现在的绝对主力,暴露出了严重的设计缺陷。
它的内部弹仓空间非常有限,标准配置下只能携带四枚空对空导弹。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数字。在未来高强度的对抗中,四枚导弹可能只够应付一两个目标。一旦导弹打光,这架昂贵的隐身战机就成了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靶子。
更糟糕的是,F-35的导弹命中率一直不理想。战场上,打不准的武器,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
那么,另一款王牌F-22呢?
F-22的性能毋庸置疑,但它的生产线早已关闭多年。现在想要把它重新拉出来,进行适应未来战争的现代化升级,面临着一个天文数字的账单。
单架F-22的改装费用,初步估计就要2亿美元。
这个价格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门感到窒息。更何况,技术上的断层,让这种升级也变得异常困难。
最让美国军工体系头疼的,是产业链的问题。
特别是稀土资源的供应,直接扼住了美国尖端武器生产的咽喉。
没有稳定的稀土供应,许多关键的电子元件和高强度合金都无法生产,整个军工体系就像是缺了一条腿,无法正常行走。
面对中国的六代机已经开始试飞的现实,美国空军显得非常焦虑。他们拿不出一个可以与之匹敌的成熟方案,波音公司展示的那些PPT概念机,连空军部长自己都觉得不靠谱。
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想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招数。
改装B-21战略轰炸机,让它来承担一部分战斗机的任务。
这个想法的逻辑是,既然打那就加入。既然未来空战是“导弹卡车”的对决,那么就把现成的、最大的“卡车”——B-21轰炸机,改装一下拿来用。B-21的隐身性能和巨大的载弹量,看起来确实很符合未来空战的需求。
但这本质上是一种“摸着中国过河”的模仿行为,而且是一种非常拙劣的模仿。
为什么说这个想法很糟糕?
轰炸机终究是轰炸机。它的设计初衷是长途奔袭,投掷大量弹药。为了实现这一点,它牺牲了机动性和反应速度。让一个体型庞大、动作笨拙的轰炸机去执行需要快速反应和占位的空战任务,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更致命的是它的生存能力。
B-21虽然是隐身轰炸机,但它的雷达反射面积相对于战斗机来说,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中国日益成熟的反隐身雷达体系面前,这种“隐身”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一旦被发现,笨重的轰炸机在高速来袭的导弹面前,几乎没有闪躲的可能。
这就像是用一个缓慢的重型卡车,去客串一辆灵活的赛车,结果可想而知。
美国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深层原因在于一种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傲慢。
在苏联解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军在全世界没有对手,处于一种“独孤求败”的状态。这种长期的安逸,让整个军工体系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他们习惯了在现有技术上修修补补,而不是去进行颠覆性的创造。
F-35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耗资超过4000亿美元的项目,最终被美军自己的报告评价为“不适合高端战争”。
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一个方向错误的项目上,而当他们发现方向错误时,已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现在,当一个全新的、实力全面的对手出现时,整个美国的国防体系都显得手足无措。
他们看不懂对手的打法,也无法有效地应对。于是只能拾起对手的思路,进行笨拙的模仿。
过去,是中国“摸着鹰酱过河”。现在,情况似乎反过来了。
军事装备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B-21再怎么魔改,也变不成一架合格的第六代战斗机。当美国还在为如何追赶而争论不休,还在实验室里计算各种数据时,中国的装备发展思路,早已在实战化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时代不一样了。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了老师。而那位曾经的老师,现在却需要回头向学生学习。只是,这条河并不好摸,因为河对岸的中国空军,早已进化成了全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