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湖北一老人早上提农具去干活,中午院子里却搭起了白事帐篷
天刚蒙蒙亮,湖北一个山村里还飘着雾。院子里有了响动,一位老人正弯腰穿鞋。那双深蓝色的雨鞋,鞋边沾着圈干硬的泥渍,瞧着有些年头了。靠墙立着把锄头,木柄磨得发亮,他伸手拿起,又转身回屋拎了个白塑料桶,桶沿还留着上次装农药的淡蓝色印子。
走到院门口,他忽然停住脚。身后的老房子在晨光里露出黛色瓦顶,屋檐下挂着串晒干的红辣椒,风一吹轻轻晃。他背着光站了几秒,转头朝屋里望了望,才迈开步子,身影慢慢没在巷口。谁也没料到,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清晨,会是他最后一次走出家门。
他老伴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铁锅烧得发烫,倒进井水“滋啦”冒起白汽,她舀了勺米进去,又从碗柜里摸出个鸡蛋,在锅沿轻轻一磕。每天这时候,老头子总会准时回来,接过她递的毛巾擦把脸,就坐在桌边等稀饭。鸡蛋要剥好壳放进碗里,这是老两口几十年的习惯,她搅着锅里的粥,心里嘀咕:今儿怎么还没动静?
村口田埂上,老人的侄子扛着锄头往自家地里走。八点多的太阳已经有点晒,他远远看见叔公躺在自家玉米地里,姿势不对劲。跑过去一看,老人双眼闭着,嘴唇发白,手还攥着锄头的样子。“叔公!叔公!”他连喊几声,对方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哼唧。几个人赶紧找块木板,把老人抬去了村卫生所。
卫生所的医生量了血压,瞅了瞅瞳孔,说像是中暑,撬开嘴喂了半支藿香正气水。过了十几分钟,老人眼皮动了动,脸色缓过来些,能小声说话了。他大女儿凑过去问:“爸,回家躺会儿不?”老人点了点头,被人扶着站起来,刚挪半步,突然像断了线的木偶似的往前倒。医生赶紧把他放平,按压胸口、掐人中,忙了快一个钟头,最后直起身,对着围过来的儿女们摇了摇头。墙上挂钟指在九点半,秒针滴答响,敲在每个人心上。
按村里的规矩,老人走了要赶紧张罗后事。帮忙的乡亲很快聚过来,有人去镇上买白布,有人找木匠做棺材,有人在院里搭帐篷。中午刚过十二点,院里就支起了白色帆布帐篷,哀乐从喇叭里飘出来,裹着六月的热风,传到巷口。那个清晨还在院里拾掇农具的身影,这会儿已经躺在灵堂里,身上盖着崭新的寿被。
他外孙站在院子角落,瞧着这一切像做梦。手机里存着早上六点的监控录像,点开看,外公拎着桶出门的身影瘦瘦的,裹在晨光里。他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配了句:“早上还好好的。”
七天后的7月4日,他又发了张照片。是监控截图,外婆坐在院门口的小马扎上,背对着镜头,面朝大门。老人头发花白,扎成个小髻,身上还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院里的鸡在她脚边啄食,她一动不动,就那么坐着。他说,外公走后,外婆天天这样,从天亮坐到天黑,谁喊也不怎么应,耳朵本就背,现在更像听不见似的。
网上的人看了都心里发沉。有个网友说,她爷爷走那天也这样。早上还在菜园摘了把豆角,中午就没了。家里办丧事时来了好多亲戚,院里摆了十几桌酒席,吵吵嚷嚷的,可她瞅着奶奶一个人坐在灶房门槛上,手里攥着爷爷生前用的旱烟袋,眼泪忍不住往下掉。“人活着时,俩老人守着小院安安静静的;人没了,倒热闹起来,该在的人偏偏不在了。”
还有人盯着他发的第一段视频,反复看老人出门前回头的那几秒。“你看他回头那下,是不是心里头舍不得?”“肯定是放不下家,放不下老婆子。”“住了几十年的地方,走之前总得再看一眼。”评论区里,好多人说起自家老人,说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常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瞬间里。
‘有个河北姑娘说,她奶奶上周三晚上还送她到楼下,拉着她的手说“下礼拜带孩子回来”,结果周五早上就没了。她赶回去时,灵堂都搭好了,望着奶奶的照片,才想起最后一面时奶奶的手特别凉,当时没在意,现在悔得不行。“总以为还有下次,下次,哪知道没下次了。”
甘肃有个小伙子也留言,说他外公走时,他正在外地打工。视频里看外婆一个人坐在炕头,对着外公的遗像发呆,桌上放着两个没动过的馒头。“葬礼办得挺像样,来了两百多人,可葬礼一结束,人都走了,屋里就剩外婆一个,连个说话的都没有。”
他看着这些评论,想起外公生前常说的:“人这一辈子,就像地里的玉米,春天种下去,秋天收回来,啥时候熟,天说了算。”他现在才算明白,外婆为啥总在院里坐着。她不是在等谁,是在守着那些一起过日子的时光——早上递过去的热毛巾,碗里卧着的鸡蛋,傍晚一起坐在门槛上看夕阳的安静,这些比葬礼上的哭声和酒席,实在多了。
太阳落山时,他去院里喊外婆吃饭。老人慢慢转过头,眼睛有点浑浊,问他:“你外公今天没去地里?”他鼻子一酸,蹲下来扶住老人的手:“没去,在家歇着呢。”外婆点点头,嘴角露出点笑意,又转回头,望着紧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