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30元出售2.4万条女房东信息

1个月前 (07-16)热点话题30

骗子30元出售2.4万条女房东信息

当无锡警方披露犯罪团伙以每条30元的价格向境外诈骗分子出售2.4万条女性房东信息时,这场涉及19万元非法交易、覆盖全国多地的数据黑产链条,撕开了数字经济时代“隐私保护”的脆弱防线。从58同城、微信小程序等公开平台到境外诈骗窝点,从30元的“批发价”到精准实施的“杀猪盘”,这场数据黑产狂欢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社会治理中“隐私权保护”与“数据商业化利用”的深层矛盾。

立论点:个人信息保护需突破“技术修补”的局限,构建“法律严惩-平台担责-用户赋权”的三维治理体系,否则“30元一条”的数据黑产将永远游走在灰色地带。

分论点一:数据黑产的“低成本高收益”,源于法律惩戒的“软约束”。
本案中,犯罪团伙非法获取2.4万条公民信息,非法获利19万元,但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为“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本案中,犯罪团伙出售的信息主要为“姓名、手机号、住址”,属于“一般公民个人信息”,若无法证明其被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则可能仅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的较低量刑。对比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企业若泄露用户数据需承担每起事件最高7500美元的民事赔偿,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因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受到侵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因举证难度高、赔偿标准模糊,导致受害者实际获赔率不足12%。法律惩戒的“软约束”,使得数据黑产成为“低风险高回报”的犯罪选择。

分论点二:平台“数据采集”与“安全防护”的失衡,为黑产提供了“合法外衣”。
犯罪团伙通过58同城、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搜集女性房东信息,暴露了平台在数据采集环节的“过度索权”与安全防护环节的“形式主义”。某租房平台调研显示,78%的用户在发布房源时被要求提供“身份证号、房产证照片、详细住址”等非必要信息,而仅15%的平台对用户上传的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更讽刺的是,某头部租房平台曾因“数据库未设置访问权限控制”导致600万用户信息泄露,却仅被处以50万元罚款——这一金额尚不足其单日营收的0.1%。当平台将“数据采集”视为“商业资产”,却将“安全防护”视为“成本负担”,用户信息便成了黑产眼中的“唐僧肉”。

反论点: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平台和法律,忽视了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缺失。
部分观点认为,本案是“平台监管不力”和“法律惩戒不足”的结果,但数据揭示更深层问题:68%的用户在注册平台时未仔细阅读《隐私政策》,53%的用户认为“提供手机号、住址是租房的必要流程”,甚至有23%的用户主动在社交媒体公开自己的租房信息以“吸引租客”。这种“隐私保护意识淡薄”与黑产的“精准狩猎”形成恶性循环——当用户主动将个人信息暴露在公开网络,黑产只需通过“爬虫技术”或“内部勾结”即可低成本获取数据。某网络安全公司实验显示,仅需花费200元,即可在黑市购买到包含“姓名、手机号、住址、工作单位”的完整个人信息包,其中37%的信息来源于用户主动公开。

驳论:以“用户自主权”为由放任数据泄露,是对“隐私权”本质的误读。
有观点认为“用户有权决定是否提供个人信息”,但隐私权的本质是“个人对自身信息的控制权”,而非“被动接受信息被滥用”。当平台通过“不提供信息则无法使用服务”的条款变相强制用户授权,当黑产通过“诈骗电话、垃圾短信”对用户进行持续骚扰,用户的“自主权”早已被剥夺。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规定的“被遗忘权”(用户有权要求平台删除其个人信息)和“数据可携带权”(用户有权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其他平台),正是对“隐私权控制权”的制度化保障。反观我国,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赋予用户“查阅、复制、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但因平台设置“繁琐的注销流程”“模糊的删除条款”,实际行使权利的用户不足5%。

相关论点:技术可辅助隐私保护,但需防范“数据垄断”对用户权益的侵蚀。
杭州市试点的“隐私计算平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平台可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信息匹配(如租客与房东的信用评估),使数据“可用不可见”。该平台运行后,租房信息泄露事件下降73%,但需警惕技术滥用的风险——某头部平台曾要求用户“上传人脸视频以完成实名认证”,却将数据用于“AI换脸诈骗模型训练”,导致用户遭受二次伤害。技术应服务于“隐私保护”而非“数据控制”,否则将重蹈“以技术之名侵犯权益”的覆辙。

当2.4万条女性房东信息以每条30元的价格在黑市流通,流通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整个社会对“隐私权”的漠视。从法律的“软约束”到平台的“过度索权”,从用户的“意识淡薄”到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这场数据黑产狂欢揭示的是“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之间的系统性失衡。破解困局,需立法机关提高违法成本(如将“非法获取5000条以上一般公民信息”纳入“情节特别严重”量刑标准),需平台履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如建立“数据泄露赔偿基金”),更需用户觉醒“隐私保护意识”(如对“过度索权”的平台说“不”)——唯有如此,“30元一条”的数据黑产才能真正失去生存土壤。


“骗子30元出售2.4万条女房东信息” 的相关文章

刘畊宏团队被指阻碍用餐,店家回应:临时得知有明星来,已正常营业 网友排队受扰引发

刘畊宏团队被指阻碍用餐,店家回应:临时得知有明星来,已正常营业 网友排队受扰引发

  4月27日,一位IP地址位于广西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在排队购买网红粉时被刘畊宏团队强制清场。该帖子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

北京交通流量已经明显上升 五一前夕道路拥堵

  今天是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市交通流量明显上升,五环路和六环路部分路段出现车辆行驶缓慢的情况。目前,北京市处于大风蓝色预警中,请控制好车辆,注意交通安全。...

全红婵爱不释手的小物件售价45元 赛事特许商品受宠

  4月30日下午,全红婵参加了在“水立方”举行的2025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北京)赛前发布会。会后,她带走了一件赛事特许商品。这件让全红婵爱不释手的商品是本次赛事的官方特许商品“锦...

“现在全国高速路上有超过4500万辆车”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2日 08:07 视频简介 正值五一长假,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现在全国高速路上...

《动画大放映》 20250504 16:30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棉花糖和云朵妈妈 爱的点心盒子》 第23集 滑板少女;2.《棉花糖和云朵妈妈 爱的点心盒子》 第24集 好吃还是不好吃;3.《棉花糖和云朵妈妈 爱的点心盒子》...

律师谈女生输头孢离世事件责任划分 医院观察义务成焦点

  4月15日,湖北宜昌一名大一女生陶兰因腹痛前往医院就诊。输液后她陷入昏迷,最终因过敏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在4月20日抢救无效离世。   4月29日,宜昌市中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