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宁在家吹空调,也别做这5件事
►
本文200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几天,杭州一位快递小哥在送货途中中暑倒地,抢救无效离世。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根据《健康时报》数据,仅2024年夏季,我国就有超60起与高温相关的猝死或重症中暑通报,且大都发生在户外高温暴晒环境下。
热死人不是玩笑,而是医学上确有其事的“热射病”,一旦发作,死亡率高达50%以上。医生们一再提醒:炎热天气里,宁愿关在家吹空调,也千万别做这5件事,一不小心,命可能就搭进去了。
一、天热别逞强出门“抗热”,中暑不是你想扛就能扛住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力壮”,晒晒太阳没事。可高温不是简单晒几分钟的问题,而是在不断积累体内的热量和水分消耗。一旦身体调节不过来,就会迅速进入“热中症”状态。
我们体温调节靠的是出汗和血管扩张。但当外界温度超过35℃,尤其是湿度也高的时候,汗液难以蒸发,身体就像被关进了一个蒸笼,连散热的机会都没有。
医学上把严重中暑分为三类:热痉挛、热衰竭,以及最致命的热射病。而热射病多数发生在高温下持续运动或劳作的人群中,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因为体温迅速飙升至40℃以上而引发多器官衰竭。
所以,如果不是必要的工作或紧急情况,医生明确建议:高温时段(11:00—16:00)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二、热天别省空调电费,舍不得开空调可能代价更大
有些老人总觉得开空调“伤风”,或者为了省钱舍不得开,但这真的是拿命省电。
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多地连续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城市甚至连续7天“高温红色预警”。
在这种极端天气下,室内如果不降温,室温可能比室外还高。特别是楼顶、无空调的出租屋、老旧小区顶层,在太阳直晒下,室温轻松突破42℃。
医生建议,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6℃—28℃之间,且要注意通风,避免闷热。如果怕空调吹久了不舒服,可以用电风扇辅助,但风扇只能帮助蒸发汗液,不能降低气温,不能替代空调。
三、天热别喝冰啤酒猛吃冷饮,凉快一时可能肠胃“遭殃”
很多人一热就爱喝冰水、吃雪糕、猛灌冰啤酒,图一时爽快。可你知道吗?胃肠道其实不喜欢“速冻”刺激。
在高温环境下,血液更多集中在皮肤和四肢帮助散热,胃肠道的血流本就减少。如果这时候又大量摄入冷饮,会刺激胃肠粘膜收缩,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甚至诱发胃痉挛、腹泻、急性肠胃炎等问题。
尤其是有慢性胃病、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的人,更容易“中招”。
医生建议:饮水要温,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高糖、高脂、过冰冷的食物。绿豆汤、淡盐水、小米粥等都是更适合夏天的选择。
四、天热别忘了补水,但也别“猛灌水”,方式错了也危险
出汗多,就该多喝水,这是对的。但很多人一口气灌下几大杯水,以为越多越好,这其实可能会引起低钠血症。
人在大量出汗后,除了水分流失,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也在大量流失。如果只补水而不补盐,血液里的钠浓度会被稀释,细胞就会吸水膨胀,严重时会引起头晕、恶心、抽搐,甚至昏迷。
医生建议:每次喝水不超过200ml,分多次少量饮用。如果出汗多,可以喝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尤其是老人、孕妇、户外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科学补水。
五、天热别“硬撑着”睡觉,忽视身体信号可能错过抢救时机
高温天睡不好,很多人辗转反侧、心烦意乱,但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可你知道吗?身体在中暑前其实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只是你没在意。
比如:头晕、乏力、食欲下降、心跳加快、全身大汗,甚至一觉醒来后失去方向感、意识模糊,这些都可能是热衰竭或轻度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家人,在高温天晚上突然大量出汗、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就要高度警惕,立刻降温、补水,并尽快就医。
医生提醒:夜间也要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温度,避免“热积压”在身体里。
附加提醒:这些人群更要注意防热
65岁以上老年人:体温调节机制变差,出汗功能减弱;
孕妇、儿童:代谢快,水分流失快;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面对高温更易失衡;
户外工作者: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
这类人群建议在高温天减少外出,增加休息时间,穿浅色、透气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
医生总结:不是怕热,是怕命没了
气温每上升1℃,中暑风险就上升10%。高温不是简单的不舒服,而是确实可能致命的“隐形杀手”。
医生强调: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不是正午,而是下午2点到4点,此时太阳辐射最强,地表温度最高,是最容易中暑甚至猝死的时间段。
所以,别再嘴硬说“我能扛”,高温面前,人人平等。吹空调不是懒,是保命。夏天想健康,先学会避暑。
参考资料:
[1] 国家气象中心.《2024年夏季高温气象报告》.2024年7月发布
[2] 《热射病科普知识手册》. 国家疾控局公共卫生应急中心.2023年版
[3] 《健康时报》.《多地高温致人死亡,医生呼吁加强防暑意识》.2024-08-0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