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夫妻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盛夏七月,河南一对中年夫妻在家中因中暑去世,从发病到死亡不到12小时,消息一出,令人震惊又揪心。没有暴晒、没有剧烈运动,只是在闷热的房间里生活,竟然命丧高温。
很多人不禁发问:中暑,真的有这么严重?这不就是流点汗、多喝水就能缓解的事吗?可事实狠狠扇了脸。我们到底低估了“热”的杀伤力,还是高估了身体的承受力?
从古至今,高温致死的案例并不少见。2003年,欧洲热浪导致超过7万人死亡;2022年,中国南方多个城市连续高温超40℃,多地急诊中暑患者激增。
我们常以为只有上了年纪、体质差的人才容易中暑,但那对河南夫妻不过五十出头,身体一向硬朗,怎么会在自家屋里说没就没?问题的关键可能不是热本身,而是我们对热的麻木。
这对夫妻住在老城区,家里没有安装空调,只有一台旧风扇。当天中午,室外温度接近39℃,屋内闷热如蒸笼。
男主人白天感觉头晕乏力,以为是普通疲劳,躺下休息。傍晚时,妻子发现丈夫意识模糊,自己也开始呕吐头痛,等邻居发现报警时,两人已呼吸微弱。送医后不久相继离世。死亡原因明确:重症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0%以上。它不是简单的“热得出汗”,而是体温调节失败,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40℃以上,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这种升温不是渐进的,而是突然加速的,就像锅里的水一旦开始沸腾,几分钟内就会失控。
大多数人对身体的高温耐受力存在误判。很多人以为只要“出汗”就没事,实际上,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时,汗液蒸发受阻,人体根本无法排热。
尤其是密闭空间内,风扇只能吹热风,反而加重散热困难。像那对夫妻所处的环境,就是典型的“热岛效应”叠加“闷热陷阱”。
中暑并不是一个瞬间的“事件”,它是一个逐步失衡的过程。初期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没睡好”或“低血糖”。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意识混乱、肌肉痉挛、皮肤干热无汗,这些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但如果此时还不引起重视,就会走向失控边缘。
热射病的可怕,还在于它往往“来得快,没征兆”。不少人上午还能走动聊天,下午就被送进ICU。热不是突然变猛的,而是我们一直没把它当回事。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体代谢减慢,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等他们感觉“热”,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
除了高温本身,生活中一些习惯也在“助攻”中暑的发生。例如,有些人习惯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替代水,这些饮品会加速脱水;
喜欢穿深色、紧身衣物,阻碍热量散发;还有人中午不休息,暴晒行走,晚上才感不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日积月累,正悄悄推你向危险靠近。
值得注意的是,热射病并不是高温天的“特产”。
即使在相对温和的天气里,如果环境封闭、通风差,依然可能中招。有研究指出,在高湿度、无风的条件下,人体热负担指数会大幅上升,哪怕温度只有32℃,也可能引发严重中暑。夏天的凶险,不只是数字上的温度,而是你身处环境的整体“热压力”。
有意思的是,植物学上早有“热休克蛋白”这个概念,当温度骤升时,植物会合成一种保护细胞的蛋白质,防止自身被热害“煮熟”。
而人体虽然也有类似机制,但面对持续高温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很容易崩溃。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这类人群的“热适应能力”明显下降,一旦中暑,极易转重。
热不仅仅是一个气温问题,它是一个“全身性打击”。
高温会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肾功能,甚至免疫系统。比如,有研究发现,高温会让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还会加重慢性病人的用药代谢负担,让本已脆弱的身体更难对抗外界的刺激。
那么,我们该如何真正防范中暑,特别是热射病这种致命类型?不是多喝水就够了,这是一种误解。水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环境温度的控制、衣着的通风透气、适时休息和对身体信号的及时响应。
比如,当你发现自己出汗减少、头部发胀、皮肤发红时,就要立刻采取降温措施,哪怕只是去阴凉处静坐几分钟,也可能避免严重后果。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心理耐热误区”。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经常晒太阳也没事,就忽略了对极端天气的敬畏。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热浪”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概念。
2024年我国多地出现“夜间高温”,晚上气温仍在30℃以上,身体得不到休息,慢性热应激持续,风险就在悄悄积累。
我们不能再用“以前没事”来安慰自己。时代变了,气候变了,身体的承受力也在改变。真正的安全,不是靠“硬扛”,而是靠“认清”。当你感到不适时,不要强撑,不要想着“再缓缓”,那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最后一次求救。
河南夫妻的悲剧,不是孤例,而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不要小看夏天的“威力”,不要把“中暑”当儿戏。它不是一个小毛病,而是一个可以夺命的凶手。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热”的本质,才有可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新闻中的主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刘湘如,孙建军,李志强.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03):221-225.
[2]张婧,王璐璐,李秀梅.高温环境下中暑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控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2):145-149.
[3]陈慧,赵晨曦.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综合治疗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25,37(0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