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7天后。菲律宾召见中国大使,要求取消制裁,中方反将一军
现在做东西是快了不少,可看着都一个样。读者看一眼就跑了,留不住人。
别人想看的不是机器写出来的字,是你自己。你的那些事儿,才是最值钱的。
有个拍照片的博主,就是个例子。他没干别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分享自己拍照的事。今天去哪儿拍了,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人,昨天拍照的时候犯了什么错,镜头盖都忘了开……就这么些破事儿,他都往外说。
他没藏着掖着,把那些失败的、不好看的照片也发出来,告诉大家问题出在哪。这种实在劲儿,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大家觉得,这人是真的在拍照,不是在网上随便抄点东西来糊弄人。
就这么着,他一点点攒了两万多个粉丝。人多了,信任也有了,他就试着开了个小课,教大家拍照。你猜怎么着?卖得还挺好!为啥?因为大家信他这个人啊,信他说的都是自己干出来的经验。
这钱,赚得踏实。
所以你看,真正能打动人的,不是那些看起来多专业、多厉害的东西。反而是你自己的故事,你踩过的那些坑,你看过的那些别人没注意的风景。把这些加进去,你写的东西、做的视频,才有温度,才像个人做的。
AI这工具,确实快,省时间。
但它出来的东西,就像工厂流水线上下来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冷冰冰的,没啥意思。读者看多了这种东西,早就腻了。他们想看点不一样的,想看点活生生的东西。
别老想着原创有多难,好像非得自己从头造一个新东西出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些老知识、老方法,你用自己遇到的新例子一套,不就成你的东西了?
书上教你怎么构图、怎么用光,这知识谁都知道。可你用这个技巧,去拍你家楼下那个小公园,拍你上班路上看到的一只猫,拍出了不一样的感觉—那这就是你的原创。
现在很多人都说忙,没时间。
时间这东西,挤一挤不就有了?你别老想着要抽出一个整块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干活。那太难了!你就利用那些零碎的时间。
坐车上班那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别光刷手机看热闹了。用手机录个音,把你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记下来。中午吃饭的时候,划拉手机找找能用的素材。周末抽出一两个小时,把这些零碎的想法拼一拼,整理整理。
工具是干啥的?就是帮你省力气的帮手。它再厉害,也变不成你。
AI可以帮你写个大概的稿子,这没问题!但你得往里头加东西,加你自己的“料”。你平时最爱说哪个词?你上次出门闹了什么笑话?你第一次学做饭是不是把锅给烧糊了?
这些事,才是你身上独有的标签。
读者记住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那堆冷冰冰的信息。你把自己真实的一面亮出来,他们才觉得你亲切,才愿意一直看你的东西。
就像炒菜要放盐,不放就没味儿。你生活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你内容里的“盐”。加上一点,味道立马就出来了,整个内容都活了。
千万别瞎编!
你自己的经历,必须是真的。数据、事实这些东西,也得弄清楚,不能张嘴就来。用之前,最好找些权威的报告或者新闻看看,确认一下。你要是乱说一通,被人当场给戳穿了,那多丢人?信任这东西,建起来难,毁掉可就一瞬间的事。
写东西的时候,也别搞得那么复杂。
开头就用个问题,一下子把人抓住。比如问一句:“你是不是也看腻了那些长得都一样的文章?”
中间讲事情,别用“首先”、“其次”、“然后”这些硬邦邦的词。你就当是在跟朋友聊天,一件事一件事地说,把话说清楚就行。句子也尽量短一点,别绕来绕去的。
结尾呢,也别长篇大论讲道理。稍微带点感情,或者留个问题,让人看完心里还能琢磨琢磨,这就够了。
说白了,工具就是工具,它永远代替不了你的脑子和你的心。
它能帮你把活儿干快一点,但内容的灵魂,还得是你自己。你的生活,你的想法,你犯过的傻,你得到的体会……这些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是任何工具都造不出来的。
别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也别怕犯错。最重要的,是动手去做,去写,去拍。你只有去做了,才知道行不行,才知道哪儿需要改。
收益这事,不是骗人的。
你只要用心去做,老老实实地积累信任,回报早晚会来的。慢一点,但是稳当。
这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放轻松点!
写到最后
工具给你省了力气,但读者最后记住的,到底是你,还是那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