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子因心梗猝死,医生:炒菜爱放的这6种调料,容易堵血管
►
本文186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才40岁的人,说走就走了,太突然了。”这是最近发生在河南的一起心梗猝死事件。死者是一位刚满40岁的女性,身体一直没有明显异常,平时也没什么基础病。
当天她下班回家后做了一顿饭,饭后不到一个小时,突然倒地,急救人员赶到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送医后的诊断结果是急性心肌梗死。家属怎么也想不明白:她平时生活挺规律的,也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猝死?
医生查了她的生活习惯后发现一个细节:她做饭非常讲究味道,炒菜时调料放得特别多,尤其喜欢那几种“重口味”调料。长年累月的积累,正是这些调料,悄悄毁了她的血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心梗的目标
过去心梗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发病人群明显年轻化。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人数超过50万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心梗的根源是冠状动脉被斑块堵住,血液无法流通,导致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心梗发作时黄金抢救时间只有1小时,如果错过,就可能直接猝死。
问题是,血管不是一天堵死的。斑块的形成往往要十年以上。而这些年里,很多人都在做着一件事——不断往血管里“加负担”。饮食中的高脂、高盐、高糖调料,就是最常见的“推手”。
医生提醒:这6种常见调料,用多了,血管容易出事
1. 老抽
老抽颜色深,主要用来“上色”,但里面的钠含量极高。一勺老抽的钠含量可能是普通酱油的1.5倍。钠摄入多了,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内壁长期受压,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越高,心梗风险越大。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心梗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
2. 鸡精
很多人炒菜离不开鸡精,认为它比味精健康,但其实鸡精的主要成分仍然是谷氨酸钠,还含有盐、糖、脂肪粉末等。长期大量摄入,既升钠又升脂,对血管的压力很大。
特别是一些复合型鸡精,脂肪含量较高,长期摄入容易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就是“坏胆固醇”,是堵血管的主力。
3. 辣椒油
辣椒本身问题不大,问题出在制作辣椒油用的油上。很多人喜欢用反复高温加热的油来炸辣椒,油脂在高温下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能显著升高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同时还会降低好胆固醇水平,直接推动斑块形成。
4. 花椒油
花椒油虽然香,但制作过程同样需要高温油炸,而且多使用植物油中的低品质原料。成品中不仅含有大量氧化脂肪酸,还有可能含有苯并芘等有害物质。
这类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斑块更容易附着,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5. 火锅底料
火锅底料是高脂、高钠、高香精的“集大成”。一块底料中可能含有上千毫克钠,还加了牛油、猪油等动物脂肪。
这种调料炒菜时虽然香,但每用一次,相当于往血管里倒了一勺脂肪。长期摄入,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几乎一起找上门。
6. 咸菜调味料
有些人喜欢在炒菜时加咸菜提味,或者用咸菜做配菜。这类调料多为腌制品,钠含量惊人,有的可高达每100g含盐10g以上。
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不仅升压,还会破坏血管弹性。研究发现,每日钠摄入超过4000mg的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约30%。
调料不是不能吃,关键是怎么吃
调料的本质是为了提味,但很多人忽视了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毫克,也就是大约5克盐。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超过10克,几乎翻倍。
而我们在炒菜时,除了食盐,还会叠加酱油、鸡精、火锅底料、调味粉等,这些“隐形盐”才是最致命的。
炒菜时如何“护血管”?医生有4个建议
第一,调料减半。无论是盐、酱油、鸡精还是辣椒油,能少放就少放。尝试用天然香料提味,比如葱姜蒜、香菜、柠檬。
第二,尽量不复炸油。反复使用的油容易含有反式脂肪酸,不管炸辣椒还是做花椒油,都建议尽量减少使用频率。
第三,控制肉类脂肪调料。火锅底料、牛油调酱、动物油调料要尽量少放,尤其是有三高的人群。
第四,多用清蒸、炖煮代替油炒。少油、低温的烹饪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营养,也能减少油脂氧化。
心梗的发生从不是偶然,血管的退化都是日积月累
血管就像水管,用久了会老化、变硬、结垢。而我们每天吃进去的调料,就是“水垢”的来源之一。
很多人觉得调料是小事,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积累,才决定了血管能否挺过四十岁、五十岁,甚至更远。
40岁后,血管不再年轻。真正的健康,不在于控制一两顿饭,而是每顿饭都在用心。
参考资料:① 王伟.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1): 1-14.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