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河南女豫剧演员,在50度左右高温的铁皮棚中表演2个多小时
七月五号中午,河南林州一个露天戏台发生意外。当时太阳正狠,铁皮棚顶热得发烫。二十多岁的女演员穿着厚戏服唱戏,唱到一半突然倒地上。后来测温说棚里有五十度,人衣服湿透都能拧出水来。剧组说她是中暑,现在已经好利索了。
这地方以前看戏人多,现在就剩下十来个老人坐在底下。有个老大爷说,他天不亮就来占座,为的就是看场戏。前两天还有人开直播,线上打赏能顶几场票钱。但好多老艺人就是不肯对着手机唱,宁可在铁皮棚里晒着。
剧组里的人说这事常发生。后台抽屉常年放着藿香正气水,有人晕倒大家掐虎口、扇风都熟门熟路。有个班长说:"夏天演出哪能不流汗?这行当就这样子。"但年轻演员每月工资不到两千,有次有人受伤,医药费还是靠散戏后观众塞红包凑的。
最近县里说要给戏台装空调。老演员们议论纷纷,担心开了空调反而没人来看戏。保险公司也来谈过,说能保中暑住院费。团长摆手拒绝:"咱们撑得住,花钱买这玩意干啥。"
倒下的姑娘醒来第一句话是问戏唱完没。剧团的人都懂这个规矩,锣一响必须唱到底。冬天棚里结霜,还得穿着单薄戏服扭秧歌。有次演《花木兰》,演员光脚踩冻土地,观众都不知道这事儿。
后台柜子放着褪色的锦旗,有些还是二十年前送的。最近有直播平台捐了电风扇,但老班长不让用,怕吹坏嗓子。现在每人演出前喝瓶电解质水,铁皮棚还是照搭不误。
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拿命换钱,也有人说传统艺术得有人守着。那个晕倒的姑娘这两天又开始练功,她说只要台上剩一个人,就得把戏唱满。
年轻观众建议开发周边产品,老人们只顾喊"再来一段"。现在有些剧团开始拍短视频,但拍的时候还用古谱伴奏。年轻人说流量重要,但戏的味道不能假。
县文化局最近在开会讨论戏台改造方案。要不要装空调,要不要用现代设备,老艺人和年轻人意见分歧大。有人统计过,现在看戏的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三十岁以下的观众不到十分之一。
有个粤剧团遇到过观众抛铜钱,叮叮当当满地都是。观众说:"你们把戏唱好听,我们就掏钱。"但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刷短视频,也不愿大热天跑来看戏。
剧团账本显示,最近三个月演出收入减少了四成。靠直播打赏勉强能补贴日常开支。有演员提议降低戏服厚度,但被老团长训斥:"这可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改。"
卫生部门来调研时发现,剧组没有正规劳动合同,也没有购买任何保险。但演员们觉得这是老本行,没必要较真这些。倒是有个年轻人偷偷报了工伤,结果被全剧团结伙赶走。
铁皮棚的温度记录显示,夏季午后最高能到六十度,冬季最低会到零下五度。演员们戏称这是"寒暑双修",但真正坚持下来的越来越少。上个月又有个三十岁的武生辞职去工地干活,理由是"至少在工地能正常喝水"。
现在戏台旁边支了个简易医疗点,放着血压计和急救药。但多数时候这些设备都落灰,没人用。观众群里年轻人问能不能买纪念品,老人们回绝:"要看戏就来现场,没那闲工夫搞副业。"
那个晕倒的姑娘继续每天早起练功。她说虽然现在观众少,但只要还能唱就坚持下去。剧团的微信投票里,支持装空调的只有三票,反对的有二十七票。至于未来会怎样,没人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