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40度,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宁可睡觉,也别做这6件事

1个月前 (07-18)热点话题27

  


  

这个夏天,热得让人有点害怕。城市气温屡破记录,室外40℃已不再稀奇,热射病的新闻接连出现,甚至有不少人猝倒街头。

  


  

人们开始问,这样的天气下,我们还能做什么?或者,应该避免做什么?

  高温不只是气象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考题

比起单纯的天气预报,极端高温其实更像是一场对现代生活形态的挑战。城市化带来的水泥森林、密集的人群、封闭的空调空间,让我们在高温天里变得更“脆弱”。不是温度高得前所未有,而是我们越来越难以适应。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夏天,全国多个省份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记录。国家卫健委也频繁发声,提醒公众注意中暑风险。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高温可能不再是偶尔的极端,而是正在成为常态的“新日常”。

  炎热中的危险,往往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里

高温伤人,往往不是以剧烈的方式出现,而是埋伏在生活的缝隙里。医生提醒说,很多中暑甚至猝死的案例,并非发生在户外,而是出现在家中、办公室或者健身房。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身体的过度自信和认知的滞后。

  

比如说,在午后酷热时段坚持锻炼、空腹饮酒、长时间玩手机不喝水,听起来都不算“极端行为”。但在40℃的气温下,这些日常动作却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宁可睡觉,也别做的6件事,不是“吓唬”,是经验教训

医生的建议常常被误解为“过分小心”,但在高温面前,谨慎从来都不是多余的。很多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第一件事是:不要在高温时段外出运动。太阳最毒的时候,运动对身体来说是一场“热上加热”的消耗,不仅不能强身健体,反而可能引发脱水、热射病。

  

第二件事是:别用冰水猛灌身体。表面看是降温,实则会刺激血管骤缩,特别是对心脑血管有基础问题的中老年人来说,风险极大。

  


  

第三件事:不要空腹饮酒。酒精本身就会加速身体脱水,而空腹让这个过程更迅猛。高温加酒精,等于在身体里点燃一把“内火”。

  

第四件事是:不要长时间在空调房内不通风。封闭空间虽然凉快,却会造成空气流通差,引发头晕、恶心等“空调病”症状。

  

第五件事:不要忽视睡眠。高温容易扰乱作息,但睡眠不足会让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变弱,更容易中暑。

  

第六件事是:不要觉得“年轻就没事”。很多热射病案例并非老年人,而是年轻人因为高估自己体能,反而更容易忽视危险信号。

  


  高温为何比以往更“致命”?是气候,也是人的问题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确实让极端高温天气变得频繁。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环境设计,并没有真正适应这种变化。

  

城市的“热岛效应”让夜晚温度居高不下,许多人在这种“热夜”中难以获得良好睡眠,进而影响免疫力和心血管系统。而现代办公环境中,长时间对着电脑、不喝水、不活动,成为慢性脱水和体温调节紊乱的隐形推手。

  

高温并不只是自然因素的问题,它正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性现象。我们的城市结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都在不断放大这种“热”的伤害力。

  “熬”过去,不如“调”过来:从生活节奏到文化观念的转变

面对高温,很多人将它看作一场“要忍过去”的煎熬,但现实中,真正能减少风险的,是主动调整节奏。

  

在一些热带国家,比如泰国、印度,不少地区早已有“午休制”,避免在正午进行高强度活动。而在中国,尽管有些地方也开始倡导“午间休息”,但整体社会节奏依然偏快。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思考,在极端天气面前,效率是否真的高于健康?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高温内卷”。即使在酷暑天里,许多企业仍维持高强度运转,员工加班、户外作业几乎没有缓冲。这种“人定胜天”的观念,是否也该在高温频发的现实下,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

  健康不是靠意志力抗争,而是靠策略适应

在高温天里,不少人喜欢硬撑,觉得身体“扛一下就过去了”。但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对热的忍耐力有极限,一旦超过,后果并非立刻可见,却可能是不可逆的伤害。

  

热射病的初期症状只是头晕、乏力、出汗减少,但一旦体温调节系统崩溃,就可能在几小时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问题在于,这种临界点往往没有明显预警。

  


  

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在危险来临之前做出调整,而不是等症状出现后再补救。这是一种生活策略,也是一种认知态度。

  “睡觉”是抵御高温的最好方式之一

为什么医生会说“宁可睡觉,也别做这6件事”?睡眠,是极端环境下身体恢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不仅让身体降温、修复,还能让大脑重新调节对热的感知和应对机制。

  

相较之下,熬夜、剧烈运动、暴饮暴食等行为,都会让身体在高温中雪上加霜。与其强行做事,不如顺势而为,给身体一点喘息的时间。

  


  高温不是敌人,而是一次重新认识身体的机会

我们习惯了用“打败高温”“与热作战”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暑气,但这其实是一种对抗式的思维方式。而从身体的角度出发,适应高温并不意味着压抑自我,而是更细致地去体察自己。

  

什么时候感到口渴?皮肤有没有异常发热?出汗是否正常?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感知,其实是身体给出的信号。学会解读这些信号,才是真正的“身体素养”。

  

健康,并不是靠意志力硬撑出来的,而是靠对环境的感知力、对身体的理解能力、一种长期微调的生活智慧。

  结语:面对极端天气,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防晒霜和空调

高温天里,很多人选择“闭门不出”,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有效的,是在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甚至城市设计层面,逐步建立起一种“高温适应力”。

  


  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在气候变迁的背景下,如何活得更聪明、更有策略,也更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建中.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5):683-687.

  

[2]李红.热射病的流行病学与预防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12):1561-1565.

  

[3]王晓明,陈立群.城市热岛效应与居民健康风险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4,49(2):112-119.

“高温40度,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宁可睡觉,也别做这6件事” 的相关文章

北京网络辟谣宣传月│ 解码网络谣言之角色篇

北京网络辟谣宣传月│ 解码网络谣言之角色篇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不仅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污染网络...

歼10刚在印巴一战成名,国安部就抓捕出卖我国战机间谍,不容原谅

歼10刚在印巴一战成名,国安部就抓捕出卖我国战机间谍,不容原谅

   在印巴冲突中,中国制造的歼 - 10C战机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其展现出的强大实战能力,令不少国家都为之动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新华社天津5月14日电 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新华社记者宋瑞   背诵中国交通法规,苦练倒车入库、侧方停车...

后续来了!三亚卫健委对“琼B120BB”事件发声,网友把他老底揭穿

后续来了!三亚卫健委对“琼B120BB”事件发声,网友把他老底揭穿

   近日,一辆车牌号为“琼B120BB”的救护车火了!    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