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太难看!陈佩斯砸上亿拍电影,结果上映前3天被一脚踹下台
这就是现实——71岁的陈佩斯苦熬7年、砸上亿拍出来的电影《戏台》,本来定好7月17日上映,结果硬生生被挤了档期,推迟一周上映。他没发火,也没控诉,而是自己站出来对全国观众说了声“对不起”。
你说这像什么?就像一位老师傅做了一桌满汉全席,还没开席,别人抬着火锅进来了,说“让一下吧”,最后他只能把饭撤了,站在门口低声说:“对不起,是我没安排好。”
荒唐吗?不,现实就是这么荒唐。
被逼着鞠躬的不是谁,是陈佩斯
7月14日,陈佩斯发了段视频,眼圈发红,说话哽咽,告诉大家电影《戏台》要推迟到25号上映。他说,“排片压力太大”。
什么叫“排片压力”?说白了,就是影院不愿意给你太多场次,想看的人找不到你在哪儿上映。
那为啥不给排片?因为突如其来,有一堆电影一起提档——像是姜文导演的《你行你上》,还有其他几部商业片。大家一股脑儿全挤在7月17日前后,活生生把陈佩斯原本的黄金档期给吞了。
对不起,你不是流量明星,你不会营销,你后面没平台撬动排片资源,所以你就只能被“换出去”。
这叫什么?这不叫排片压力,这叫市场暴力。
而且最讽刺的是,《戏台》的主演之一是姜武,而提档的电影是他哥姜文的作品。兄弟一个台上唱戏,一个台下拆台,真是一出好戏。
你努力7年,人家提档7天就把你踹走了
《戏台》这片子,真不是那种拿来骗快钱的。
它讲的是一群底层戏班子在破烂戏台上咬牙活下去的故事,背后其实是陈佩斯自己这几十年在中国文艺圈起起落落的影子。
老头子71岁,拍这个戏用了7年时间,几次找不到投资,几次靠自己贴钱撑下来,最后上亿砸进去,就想拍个他觉得“值”的东西。
他不想讨好平台、不拍IP翻拍、不玩小鲜肉+恋爱脑的公式,也不玩饭圈控评。他就是认认真真拍了一个剧本、找来一群老戏骨,讲一个慢节奏、传统味的戏台人生。
结果呢?资本不认。影院不买。排片不给。上映日抢掉。
现实狠狠甩了他一巴掌:你不配。
你不配在暑期档这样黄金的时段出现,你不配和大导演、明星电影竞争,你不配对观众说“来看看我这7年的心血”。
你唯一能做的,是躬着身子、红着眼圈,说一句:“对不起,我们档期调一下。”
这话说出来,不觉得寒碜吗?
别拿“市场规则”当遮羞布,背后是人情冷暖
有人说,“暑期档竞争本来就激烈嘛,提档撤档是正常操作。”
行,那我问你,为什么要提档?你要真有自信,还怕别人撞档?
答案很简单:这些电影怕票房不达预期,怕前面没热度,怕排片被稀释,怕舆论不够轰动。所以都跑到《戏台》前面来卡位,提前炒气氛、锁定资源。
这是一场提前预谋好的“市场掠夺战”,不是巧合,是对局。
而陈佩斯的《戏台》就是被人点名踢下桌的那个老实人。
别说“商业电影本来就要赢”。这不是赢,是踩。是资本抱团,把没有后台的、没有热搜的、没有水军的作品一脚踢出去,别让他们在舆论场里占一个格子。
说到底,这就是饭圈逻辑下的电影市场:谁热搜多,谁有宣发渠道,谁就能挤掉认真做戏的人。
你以为是商业和艺术的博弈?不,这年头,根本就没有给艺术留牌桌的机会。
别再叫陈佩斯老师了,你们根本不配
每次一提陈佩斯,网友都说,“这是我童年的回忆”“这是喜剧大师”“这是清流”“这是艺术家的良心”。
可你看现在,清流被抽干了水,大师被关在门外,良心自己出来鞠躬道歉。
如果你尊重他,那这电影你就该去看。不是因为他值得同情,是因为他活该有一个体面的排片、一个合理的上映日、一个不被打压的空间。
他不欠这个市场,他是把命拿出来给这个市场看的那个人。
他不是过时了,他只是输给了这届观众对“热度”的上瘾,输给了这个行业对“利润最大化”的底线失守。
陈佩斯做的《戏台》,正在成为他自己的缩影
戏台,是那种破破烂烂、快要塌了,但还不肯倒下的地方。
陈佩斯就是那个站在戏台上的人。
他不愿意下去,不愿意低头。他想再演一场,再传一遍,再看看能不能有人还愿意听。
而我们呢?
我们坐在下面,刷着短视频,抢着看提档大片,对他台上那点精致、细腻、苦涩、幽默,嗤之以鼻。
我们不是他不懂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早就容不下他这种“认真的人”了。
你要问这年头谁最可怜?不是拍烂片赔钱的导演,不是热搜掉下来的明星,而是——那群真诚、低调、活得像古董的“老一代艺术家”。
他们想拍电影,但电影已经不属于他们了。
属于谁?属于热搜。属于数据。属于提档七天就能把人踹走的那批人。
这才是真正恶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