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入伏三不碰,一年没毛病”,后天入伏,最不能碰哪3样?早知
后天周日是入伏的日子,人们悄然准备着怎么过三伏。在村口,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说:不管三伏多热,日子照过。她还告诉大家一句俗语“入伏三不碰,一年没毛病”,我们很好奇,就去问老奶奶,到底是不能碰哪3样?
老奶奶循循善诱的样子,最终从她漏风的牙缝里得到了答案。
老话说啊,这三伏天的“伏”字儿,本来就有“猫起来躲暑热”的意思!老辈人总念叨,这会儿天儿又闷又湿,人看着热乎,其实肚子里空落落的,阳气都跑外边儿去了。一不小心啊,那寒气病气就钻空子了!所以老话才传下来这“三不碰”,到底哪三样不能碰?咱这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跟大家唠唠。
一、不碰生冷寒凉
入伏后别捧着冰西瓜大快朵颐,吃西瓜要选择吃常温的好。老话说:“春夏养阳”,是有道理的。三伏天咱们人吧,阳气都跑外面去了,肚子里面,其实虚得很,像个空城一样没啥东西。你想想,这时候要是咕咚咕咚灌冰水、猛吃冰西瓜,那感觉爽是爽了,但就跟往刚烧红的锅上“呲啦”浇一瓢凉水似的,身体那点劲儿啊,一下子就给“冻”罢工了,多难受啊。
三伏天里,如果实在想想喝冰镇饮料,建议换成常温酸梅汤、绿豆汤,既营养又解渴
冰西瓜去籽后在常温下放一段时间再吃,一次不要吃太多。
二、不碰冷水澡
前几天我大汗淋漓后冲了个冷水澡,那时感觉确实痛快,但是后面睡到半夜发烧了。后面去看医生,把情况跟医生说了一下,他说:冷水让毛 孔瞬间关闭,体内热气散不出去,反成“闷炉”。古人称此为“闭门留寇”,寒气被锁在体内,所以才会容易引起感冒。
宋代养生书《老老恒言》就提醒:“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胸背”,热了连膀子都不敢光着,何况冷水浇身?大汗淋漓时往身上浇冷水,简直是在掏空自己的身体。
水温调至3度左右,手感微温,洗澡时间别太久。
洗澡后立刻擦干,尤其后颈、腰腹别对着空调和风扇吹,这些部位可是身体的重要部分,一旦受凉就引起身体不适。
三、不碰隔夜食
这三伏天湿度动不动就飙到80%以上,简直就是细 菌开狂欢派对的黄金季节。 你别说,就算把剩菜塞冰箱冷藏了,那些鱼肉蛋啊这些高蛋 白的宝贝,照样可能养出细 菌,闹不好让你拉肚子。蔬菜更不让人省心,放久了吃了会拉肚子。想想古人真不容易,没冰箱咋办?但人家老早就懂这个道理,《周礼》里都写着呢,“夏行清食”,意思就是夏天吃东西要清爽新鲜,最好当天的饭菜当天清光光。
叶菜、凉拌菜坚决不留剩,宁可少做。
荤菜冷藏超24小时后,彻底沸煮10分钟再吃
试试“三鲜两豆”食谱:丝瓜虾仁、冬瓜薏米汤、绿豆百合羹,新鲜烹制,清爽又安全。
这三条不碰的老话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抗暑湿的生存智慧结晶。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别警示三伏天“勿伐天和”,意思是别跟自然规律硬杠。
写在最后
后天入伏后,只要守住这“三不碰”,再搭配早睡,23点前入睡、微汗运动,晨间八段锦、喝点三豆饮赤小豆,绿豆,黑豆,咱们便能让身体棒棒的,三伏天为秋冬健康打下根基。
养生如养花,顺应时节才能根深叶茂。三伏天守住这三关,何愁四季不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