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调查发现:那些常年吃降压药人,到60岁后,很多都变成了这样
►
本文196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这几年一直吃降压药,按时吃药,按时复查,血压控制得也还可以。可她最近发现,自己记忆越来越差,走到厨房却忘了要干嘛,甚至有时候连邻居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一开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可去医院一查,医生却告诉她:这是轻度认知障碍,可能和长期服用某类降压药有关。
她怎么也没想到,一直以来以为是“救命药”的降压药,到了晚年,竟然带来了新的“隐患”?
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项哈佛研究揭示惊人真相:吃药控制住血压,不等于就“安全了”
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了一项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结果。研究团队对超过17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长期服用某些类型的降压药,尤其是中枢性降压药和β受体阻滞剂的人,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升高。
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虽然这些药物可以把血压压下去,但大脑的“代价”也悄悄在增加。
研究人员还指出,老年人本身脑血流速度就比年轻人慢,再长期使用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大脑“饿久了”,自然就开始出问题。
降压药也不是“万能钥匙”,吃错了反而伤身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上降压药,血压稳了,心就安了。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降压药都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比如:
β受体阻滞剂,对年轻人合适,但对老年人可能会影响心率、血流量,甚至引起记忆力下降;
中枢性降压药,作用于大脑中枢,副作用是嗜睡、反应迟钝,长期使用后可能使老年人出现认知减退;
某些钙通道阻滞剂,虽然温和,但对肠胃功能差的老年人可能造成便秘,间接影响营养吸收。
别忘了,药物不是营养品,吃得越多,不一定越好。
降压药吃得越久,风险就越高吗?
答案是:不一定,但要讲究策略。
医生常说,慢性病管理是“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吃药只是手段,不是终点。如果血压控制良好、生活方式也改善了,某些患者是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甚至停药的。
但很多人,血压一稳定就不复查、不调整,药一吃就是十几年。这样一来,药物的副作用就在体内“潜伏”,时间一长,自然出问题。
吃降压药,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还要“吃对、吃好、吃得起”
第一,定期复查,药不能乱吃一辈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高血压管理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用药期间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简单来说,不是“吃上就不管”,而是“吃了还得盯”。
第二,吃药之外,更重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70%以上的人是因为高盐、高脂、久坐不动导致的。如果这些生活习惯不改,再好的药也救不了你。
要记住:降压药是“灭火器”,但你总不能天天放火再灭火吧?
第三,关注血压,更要关注“血管年龄”
很多人血压不高,但照样中风、心梗,为什么?因为血管已经“老化”了。
动脉硬化、血管内皮受损、炎症反应,这些才是“隐形杀手”。降压药只是控制血压的“表象”,要想真正健康,得把血管养好。
那些60岁后“变样”的人,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约有22.4%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服用中枢性降压药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占比超过一半。
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时只是记性差、跟人聊天跟不上节奏,后来逐渐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前期症状。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吃降压药,不是“自动挡”,更像是“手动挡”
你不能一脚踩到底就不管了,而是要随时根据路况(身体状况)调整档位(药物种类和剂量)。这样才能既把血压控住,又不让副作用悄悄找上门。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正在吃降压药,下面这几件事请立刻重视起来:
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肾功能、认知评估;
不要自己随便换药、停药,也不要一成不变地吃十几年不调整;
饮食清淡、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长效药”;
关注情绪和心理状态,长期焦虑、抑郁也会影响血压和脑健康。
科学降压,才是真正“稳住人生”的关键
很多人把降压药当成救命稻草,却忽略了背后的隐患。其实,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靠一颗药“定终身”,而是靠你每天的选择、每一次体检、每一顿饭。
高血压不是绝症,但如果你不重视,它就可能成为“慢性杀手”。而60岁后的你,是继续清醒地走下去,还是迷糊地被拖着走,其实现在就可以决定。
参考资料:
[1]《长期服用降压药与老年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3年。
[2]《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2023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老年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