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虎扑直男说“不想生孩子”时,他们在焦虑什么?
今年上半年,舆论场里有不少和“男性”“捞女”或“情感诈骗”相关的社会及文化新闻。看到各种报道,我们在编辑部的选题会上讨论,“为什么男性被骗的焦虑这么重?这是一个新现象,还是一个老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看到了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琦的论文,题为《“新计划生育”:“虎扑”平台城市男性生育话题中的“钱与能力”》。在这篇论文中,申琦和她的博士研究生蔡耀辉,运用Python脚本,抓取了虎扑平台上男性关于生育话题的讨论数据,并作出了分析。
以同样的研究方法,申琦和蔡耀辉在2024年时,还研究过小红书的女性用户对生育的想法,并发表了论文[1]。
读论文时,我才知道,根据一篇全国生育意愿的数据调查[2],中国男性自2018年起,生育意愿就比女性更低。而在申琦教授的这两篇论文中,男性对于“钱和能力”的焦虑并不只体现在择偶上,而是蔓延到了生育问题中,相比之下,小红书上的女性用户讨论生育话题的维度就更丰富。
根据虎扑和小红书平台关于生育问题的讨论内容,申琦教授将虎扑男性的生育问题讨论特点命名为“新计划生育”,小红书平台女性的讨论特点为“计算生育”。
在生育问题的讨论中热点话题,虎扑的男性总围绕各种“条件清单”展开,比如“存款够不够”“学区房买没买”“35岁前能不能完成生育”,带着强烈的“防御性”,核心是“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导致家庭的失败”,情感上偏谨慎、克制,甚至透着被迫感,像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小红书的女性会算“奶粉钱”“早教费”,但也会写“和老公商量完生育的计划,发现彼此更相爱了一点”,这种计算始终与情感交织,既有对现实的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情感上是“爱与哀愁”的混合,有焦虑,但也有对亲密关系的向往。前者是“为了不做错而计划”,后者是“为了更值得而计算”。当虎扑直男说“不想生孩子”时,他们在焦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