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涝南旱”,中国的降雨带真北移了吗? 降水极端化趋势明显
我国总体降水确实在增多,但这种趋势在省级层面对比时并不明显。大家普遍感觉近几年降水增多,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带来的错觉。以河南为例热点话题,“7·20”事件使当年全省累计降水量比常年平均值多了349.4毫米。然而,2022年降水量骤降。从2011年到2023年的十三年间,仅有五年降水量超过均值,其余八年均低于常年均值。这表明,尽管有显著的波动,但全省尺度上降水总量并无显著增长趋势。干旱年与丰水年的降水量差额可达一倍之多。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降水并未呈现全年均匀增加的趋势,而是季节分配极端化,两极分化严重。没有洪涝和旱灾的日子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出现洪涝和旱灾的日子则会越来越多。例如,2021年河南关键汛期(6-9月)降水量高达792毫米,刷新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峰值,而非汛期降水量仅为153毫米,只有历史同期平均值的58%。全年降水呈现出极端“旱涝两极”的情况。
降水的地域分配也变得更加极端。以2023年为例,福建受到台风海葵影响,福州单日降水量达546毫米,突破历史极值;全年平均降水量为2387毫米,较常年偏多37%。相比之下,云南全年平均降水量仅684毫米,较常年偏少40%。昆明站甚至连续128天无有效降水记录,湖泊蓄水量跌破死水位,抚仙湖低至-2.3米。国家气候中心表示,2023年省际降水差异指数达1.83,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
省内尺度上,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也非常明显。2024年7月,四川北部绵阳一带出现特大暴雨,多个气象站记录到25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最大达到了362.3毫米。与此同时,四川中部遂宁一带仅出现了小雨,部分地区甚至没有记录到有效降水。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一边出现洪涝,另一边则出现干旱,给救灾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北涝南旱”,中国的降雨带真北移了吗? 降水极端化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