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人工智能有望破解传统跨境支付高成本问题,提升效率与体验
8月30日,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主题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全面合作发展”。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预计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将突破14万亿元,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
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大湾区跨境金融发展报告(2024)》显示,近年来大湾区金融领域互联互通不断发展,跨境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许多“惠民生、助企业”的开创性改革措施相继落地。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演讲中指出,尽管大湾区在跨境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历史性难题和新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和解决。他强调,在监管方面应深化协调合作,稳步推进政策落地实施。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宣传,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切实推动和落实,确保政策真正生效。
建立高速畅通的金融“高速公路”对大湾区至关重要,相关规则标准的衔接和互认也非常重要。目前在规则推进衔接和互认上仍存在显性和隐性的障碍,需要继续推进。例如,称谓统一、报文格式、数据项目和传输等规则是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撑。
在金融数据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促进数据的合规有效利用,是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要加强跨境金融全链条监管,防范数据跨境流动风险。
金融科技应用为跨境金融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大金融科技在跨境金融方面的应用,借助科技赋能创新突破。新兴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等在跨境贸易物流通关、跨境供应链金融方面打通了数据流通渠道,提升了数据获取效率和可信度,提高了跨境物流结算效率。
人工智能新技术可以有效破解传统跨境支付高成本的问题,提升支付效率和用户体验,降低金融欺诈风险。此外,着力打造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模式和样板具有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不同制度”的差异。香港的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的经验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参考。央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人工智能有望破解传统跨境支付高成本问题,提升效率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