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27亿元给大山装电梯,真的有必要吗?
近日,江西上饶灵山景区一条总投资1.27亿元、盘山而上的超长扶梯,因“该不该建”引发广泛热议。这条穿梭于奇石峭壁之上的扶梯,全长753.2米,能快速将游客运抵相当于88层楼高的山顶,为便捷登山提供了新选择。然而,“亚洲最长”登山扶梯的噱头也带来“可能破坏自然景观原貌、挤占公共财政”等质疑。(8月31日《中国新闻周刊》)
花1.27亿元给大山装电梯,实无必要
便利老年人和特殊群体游览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实现这一目标是否只有“斥巨资装扶梯”这一种方案?国内不少景区采用的轿厢式缆车,既解决了垂直运输问题,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山体的破坏。还有一些景区提供背老人上山的服务,既创造就业机会,又保留自然景观的完整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从来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以公共利益为先。
“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自然山水之所以令人心向往之,正在于其原始本真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固然重要,但任何开发都应当遵循适度、适宜、适应的原则。在便利游览与保护生态之间,并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关键在于,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是否真正做到了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因为这不仅关乎亿元投资的效益,更关乎我们如何对待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绵一评)
“亿元电梯”别成华丽的涨价“外衣”
数据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门票已超过百元,且多年保持上涨趋势。景区往往以“保护投入”、“设施建设”为由提价,形成“投资-涨价-再投资-再涨价”的循环逻辑。灵山景区若遵循此道,则“亿元扶梯”不过是一件华丽的涨价“外衣”。更深层次看,“扶梯争议”暴露了我国景区运营模式的结构性困境。数据显示,国内景区收入中门票占比普遍高达70%以上,这种“门票依赖症”制约了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花1.27亿元给大山装电梯,真的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