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行业为何留不住人 付出与回报失衡
养老护理行业为何留不住人 付出与回报失衡!长期高强度工作、职业保障不足与心理压力过大,让养老护理员时常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从业人员流动率较高、缺口较大。专家认为,应通过提升行业规范性、改善护理员工作条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等多种举措,解决这一困境。
夜间巡视床位、到点叫醒老人、测量血压等健康体征、组织文娱活动,这是80后养老护理员黎源的日常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居民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养老护理员成为热门职业。早在2017年,人社部就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正式纳入国家新职业序列。
然而,当前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不相匹配。这一矛盾背后是工作强度大、职业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黎源在一家私立养老院工作期间,能明显感受到同事的频繁更换。“我们组里一共12位同事,我工作到第二个月时就已经见到有8位同事先后辞职了。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坚持3个月以上就非常不错了。”由于人员流动太快,黎源刚入职一个月就被提拔为组长。
北京一家养老护理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公司虽然为护理员足额缴纳五险一金,还设有夜班补贴、证书补贴等,工资水平也高于当地平均标准,但仍旧难以留住稳定的员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北京、上海等地更是将养老护理员列入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
在人才需求极为旺盛且福利待遇较高的情况下,养老护理行业为何依旧难以留住人才?黎源介绍,夜班主要负责在夜间巡视老人的安全状况,白班和早班则负责老人白天的日常起居照料、健康状况监测以及组织各类活动等。每种班次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开总结会,综合梳理每位老人的实时情况。如此一来,三种班次每天的工作时长均在12~13小时。养老护理行业为何留不住人 付出与回报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