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袭 城市如何筑起气候防线?
近年来,极端天气正以越来越频繁和猛烈的姿态冲击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从特大暴雨到极端高温,从龙卷风到沙尘暴,气候异常事件不断打破历史记录,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为城市装上“防护铠甲”,成为亟需回答的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城市的“热岛效应”往往会加剧极端天气。当降雨云团掠过城市上空时,城市表面的过度升温会使空气抬升,触发对流增强,导致云体发展更旺盛、降雨更集中。正是这种叠加效应,使得城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
与此同时,城乡在气象预报与灾害响应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郊区、城中村中居住的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自我防灾避险的能力较弱。每当灾害来临,他们往往成为最脆弱的群体。
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约1.55℃,首次突破《巴黎协定》提出的“1.5℃”临界值。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我国在过去一年中频繁遭遇破纪录的高温、暴雨、台风和寒潮,灾害损失惨重,迫切需要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我国自2015年起在全国90个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造排水管网、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设施,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的能力。然而,随着气候挑战的加剧,城市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防洪功能,而是向“气候适应型城市”转型。极端天气频袭 城市如何筑起气候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