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的中国热和海外冷 情绪与价格的双面镜
iPhone 17的中国热和海外冷 情绪与价格的双面镜。iPhone17发布后不久,中国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预购热潮,而美国、欧洲等地的消费者却抱怨升级不明显和价格过高。这种市场差异背后反映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期望与心理。
在中国,JD数据显示,iPhone17预售开卖第一分钟的销量就已经超过去年iPhone16整整第一天的预售量。256GB版本成为最热门的选择,标准版、Pro和Pro Max三款在预售阶段需求强劲。苹果为iPhone17系列(不含Air款)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生产计划比去年同期提升约25%。
相比之下,在欧洲地区,许多用户反映iPhone17系列定价比美国贵出不少,部分型号在欧盟国家比美国同款高出数百欧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市场,iPhone17 Pro / Pro Max 型号发货时间普遍比去年同阶段晚1-3周甚至更长,买家抱怨“一早预购却等得久”。
中国市场热的原因包括品牌忠诚与情感归属。很多中国消费者把iPhone视为身份象征,即使Apple在国内较少让利或供货紧张时,反而激发了“抢先拥有”的冲动。此外,标准版本升级了屏幕刷新率、前置摄像头和存储配置,使得某些用户觉得“今年终于有理由换机”。在中国,尽管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品牌在高端机型上发力,但很多消费者仍认为Apple在生态系统、品牌溢价上占优。加上“国产机又涨价”、“国产机性能又好但体验差异大”的声音,一些用户宁愿选择iPhone。
预售和供给紧张也制造了稀缺感与“被抢到”的成就感,许多人担心晚了没货。这种“先买者优”的心理在中国被放大。
海外冷的原因在于价格敏感性更强和汇率与关税压力大。在美国之外,税费、进口成本、汇率波动导致iPhone在一些国家售价较高,消费者需要衡量更多。对于已经使用高端机型的用户来说,iPhone17的变化更多是渐进式,而不是革命性的。海外媒体普遍认为这些升级“不够颠覆”。文化与消费习惯也是重要因素,国外很多人习惯用久一点、等降价再买、买二手或切换Android,换机周期较长。加之对手机功能的优先级不同,有些用户更看重AI、软件生态、隐私安全、电池寿命,而不只是外观或微弱的硬件升级。社交媒体上的批评和怀疑也影响了用户的期待值。iPhone 17的中国热和海外冷 情绪与价格的双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