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入伏,无论多忙,记得:1不洗、2要晒、3不练、4要吃!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明天就到了7月20日,这天恰好是入伏的日子,这意味着我们将正式进入今年炎热的三伏天阶段。
明日入伏
什么是入伏?
入伏指的是进入三伏天的起始日,也是一年中最酷热、潮湿阶段的正式开启。
关于入伏的推算,古人遵循“夏至三庚数头伏”的原则,也就是从夏至日这天开始,往后的数的第三个庚日就是进入初伏的日子。
在三伏天中,有初伏、中伏和末伏3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情况。进入初伏后,气温迅速攀升,但还没达到最热的时候,湿热的感觉逐渐上升;而中伏是全年最热的时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超过35摄氏度,部分地区可达40摄氏度以上,人们在这个时候需要防范中暑;到了末伏时,气温渐渐回落,但湿度还是比较高,昼夜温差加大,此时需注意“秋老虎”反扑。
在三伏天中,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而中伏有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中伏和末伏的推算遵循“夏至四庚数中伏,立秋一庚数末伏”的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今年的三伏天具体时间是: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无闰伏),末伏8月9日-8月18日。
今年的三伏天一共有30天,而近10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因此这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三伏天了!
关于伏天,北魏《齐民要术》中提出“初伏种小豆,中伏种白菜”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初伏的时候,适合种小豆(红小豆、绿豆等),而到了中伏的时候,则适合种白菜。那么,为什么说初伏适合种小豆呢?
小豆是喜温的作物,初伏的平均气温基本可达25摄氏度以上,可以满足小豆的萌发需求。而且初伏正是北方雨季的初期,降雨增多但还没形成涝灾,此时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小豆根系下扎和幼苗生长;并且小豆的生育期较短,大约在90天到110天,在初伏播种时可以在秋霜前成熟,避免了低温冻害。
明日便入伏了,老人说今年的入伏不一般,为啥呢?
今年是“晚入伏”。古人根据每年入伏在小暑节气的前后来判断入伏的早晚。如果入伏日早于小暑节气,就是“早入伏”;如果入伏日晚于小暑节气,就是“晚入伏”。今年入伏的具体时间是:公历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而小暑节气交节的时间是公历7月7日,农历六月十三。很明显,属于入伏晚于小暑的情况,按照古人的说法,这是“晚入伏”。
老话说:“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蒸桑拿”。意思是说,如果该年入伏时间来的比较早的话,则预示着三伏天会比较凉爽;相反,如果该年入伏时间比较晚的话,则预示着三伏天特别的炎热。
这是因为早入伏时,夏至刚过不久,地表还没攒够热气,三伏天就算来了,热度也相对温和;晚入伏时,从夏至到入伏中间多了十几天高温“预热期”,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等伏天正式登场的时候,热气从地里往外冒,人站在太阳底下,仿佛在“蒸桑拿”一样。
明日就入伏了,这意味着天气会变得比之前更热,无论多忙,记得:1不洗、2要晒、3不练、4要吃!看看这天的讲究都有啥。
1不洗:不洗冷水澡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热,此时不少人为了凉快,会回家洗冷水澡,但在古代,即使没有空调风扇,古人也不会选用这种方法来消暑,这是为啥呢?
入伏后,随着气温升高,我们的毛孔会张开散热,而此时人体的阳气最旺,如果这个时候洗澡用冷水一激,寒气就会顺着毛孔进入体内,从而损伤阳气。而且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过度扩张,血流量增加,如果突然用冷水冲澡,血管就会很快收缩,这容易让人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是头痛的情况。
那么在三伏天该如何正确的洗澡呢?一般来说,在夏季洗澡建议水温以35-37℃为宜,这个温度接近人体体温,能达到清洁皮肤的效果,还不会刺激身体;另外,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如果时间太长,长期处于封闭、潮湿的浴室环境,容易导致头晕、胸闷。
2要晒:晒伏
老话说:“入了伏,要晒伏”。这里的晒伏不是说人要暴晒,而是说要晒晒被褥。
入伏后,天气潮湿闷热,我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更容易出汗,一些汗水、皮屑都掉在了被褥里,时间长了,被褥里很容易滋生细菌、螨虫。在潮湿的被褥里,它们会繁殖的非常快,如果不拿出来晒晒,可能会让细菌、螨虫接触皮肤,对皮肤造成一些影响。
因此古人建议这个时候把被褥拿出来晒晒,此时的太阳毒辣,紫外线强,把被褥拿出来晾晒,能杀死里面的细菌和螨虫,让被褥变得干净,而且晒过的被褥没有潮气,蓬松柔软,盖在身上轻便舒服还干燥,能让人晚上睡得更香。
另外,被褥如果长时间不晒,纤维会因潮湿板结,变得又硬又薄。而在三伏天晒被子,能让纤维恢复弹性,延长使用寿命。但需要注意的是,晒被褥也有讲究。
那么该如何正确的晒被褥呢?建议大家分清被褥的材质,不同材质有不同的晒法。蚕丝、羽绒、羊毛被不能暴晒,强光会破坏蛋白质纤维,这类被子宜放在阴凉通风处“借光”杀菌;棉被、化纤被则要正反面翻晒,中途拍打让螨虫掉落,避免呼吸灰尘引发过敏。
3不练:不在太阳没出来前晨练
三伏天非常炎热,此时一些人趁着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天比较凉快的时候晨练,但建议大家不要这样做。为啥呢?
入伏后,清晨的空气不太“干净”。夏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强,夜间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早上五六点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天中的峰值。如果这个时候晨练,吸进去的不是新鲜空气,而是“废气”,这样锻炼不仅达不到锻炼效果,还可能让人头晕。
而且我们的老祖宗认为,三伏天是养阳的好时候。《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天要“夜卧早起”,但“早起”并不是指天不亮就起床,而是要等太阳出来,阳气升腾了再动。如果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晨练,反而容易损耗体内的阳气。
那么三伏天该如何锻炼呢?除了在早上太阳出来后锻炼外,还建议大家在傍晚时分锻炼,此时太阳西斜,气温下降,空气清新,人体阳气也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锻炼起来既不会感到太热,也不会对人体的阳气造成损耗。此外也建议大家选舒缓一些的运动方式,比如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慢跑、瑜伽等。
4要吃:要吃饺子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进入头伏,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个习俗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伏天天气酷热,人们也常常变得没胃口,民间俗“苦夏”,此时很多人会变得乏力。而饺子馅料丰富,荤素搭配,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物质,不仅能刺激人的食欲,让人有胃口,还能帮人补充体力,补充三伏天所流失的营养。
而且人们在吃饺子的时候,还喜欢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三伏天湿气重,人容易乏力没精神,此时吃饺子喝饺子汤,能让人发汗,驱散体内的湿气,湿气轻了,人自然会感到轻松一些。
饺子的推荐吃法:酸汤水饺
先把饺子煮熟,捞出放在碗中备用。在另一个碗中,加入适量的醋、生抽、盐、鸡精、辣椒油、香油、葱花、香菜末、紫菜、虾皮等调料,再冲入煮饺子的热汤,搅拌均匀。
最后将调好的酸汤倒入装有饺子的碗中即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酸汤中加入鸡蛋丝、木耳丝等食材,增加口感和营养。)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入伏的讲究,这些讲究中包含着老祖宗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在三伏天内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都要做出一些调整,这样才能更健康的度过三伏天。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