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王寒武纪主动降温 理性回归市场
8月28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戏剧性的变化。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587.91元/股的收盘价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一代“股王”。这家成立仅八年的AI芯片企业在不到两年内股价增长十倍,市值突破6600亿元,创造了A股历史上最狂热的成长神话。
然而,这场胜利背后却充满矛盾。机构席位在龙虎榜上疯狂对倒,公司管理层深夜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牛散章建平持仓浮盈达80亿,而基金经理金梓才则清仓离场。当市场沉浸在“国产英伟达”的叙事中时,寒武纪选择主动刺破泡沫,为狂热浇下一盆冷水。
在这份罕见的风险提示中,寒武纪直指三大核心问题:估值脱离基本面、供应链隐忧和增长可持续性存疑。滚动市盈率达到5117倍,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7倍,甚至超过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纳斯达克奇观。此外,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先进制程代工受限,思元系列芯片迭代速度落后国际巨头两代。全年50-70亿营收预测意味着下半年环比增速将骤降,与上半年4347%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市场对此产生两极解读。谨慎派认为这是明确的降温信号,而乐观派则将营收下限50亿视为超预期,甚至喊出“炒的是2026年业绩”的口号。这种分歧暴露出A股新估值逻辑的脆弱性——当市场将未来三年的成长空间一次性兑现热点话题,任何关于当下的不利数据都可能引发多空博弈。
龙虎榜数据显示,8月28日当天,机构专用席位同时现身买一和卖一位置,净卖出2.3亿元。公募基金也出现分化:华夏科创50ETF因跟踪指数规则被迫增持,持仓市值突破120亿元;金梓才旗下基金在二季度清仓离场,其季报直言“警惕算力产业链供需错配”。牛散章建平自2023年寒武纪上市后持续加仓,当前持股市值较成本价浮盈超50亿元。这种“机构谨慎、散户坚定”的格局,反映出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认知分裂——专业投资者更关注当期利润表,而长期资金则押注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新股王寒武纪主动降温 理性回归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