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间为何突然抵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 ,凤阳鼓楼突发瓦片脱落 介入调查 无
事件核心:印巴停火引发的“外交地震”?。
2025年5月16日,香港《南华早报》发布报道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达成停火协议后,印度民间掀起了一场针对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抵制浪潮。起因是两国在冲突中公开支持巴基斯坦,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甚至称巴基斯坦为“重要兄弟”。印度贸易商和民众随即发起抵制行动,拒绝进口土耳其苹果、珠宝,旅游平台建议避开两国,高校暂停学术合作,甚至民航部门直接叫停土耳其企业的合同。
印度的“愤怒”从何而来?
1。 地缘政治的“背叛感”。
印度长期视南亚为“自家后院”,要求周边国家对其唯命是从。然而,当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朱砂行动”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不仅未谴责,反而公开声援巴基斯坦,甚至指责印度“滥用武力”。这种态度被印度视为“打脸”,尤其是土耳其制造的无人机被巴基斯坦用于反击,更令印度军方颜面尽失。
2。 民众情绪的“宣泄口”?。
印度国内近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印度崛起”的叙事。然而,此次印巴冲突中,印度虽宣称“胜利”,却未能彻底击溃巴基斯坦,甚至被迫停火。这种“高开低走”的结果让民众积压不满,转而将矛头对准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试图通过抵制行动找回“尊严”。
3。 经济实力的“尴尬短板”。
印度试图用贸易和旅游施压,但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土耳其对印度出口仅占其总量的0。64%,印度游客仅占土耳其入境人数的0。5%。阿塞拜疆与印度的贸易额更是微乎其微(2024-2025年进口额不足200万美元)。这场抵制更像是“象征性惩罚”,而非实质性打击。
5月19日傍晚,安徽滁州凤阳县地标性古建筑明中都鼓楼发生瓦片脱落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当晚8时30分左右,凤阳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事情刚发生两三个小时,有关部门正在现场勘察。
据目击者回忆,事件发生在当日傍晚6时许。当时有人喊瓦片掉了,抬头便看到鼓楼的瓦片开始掉落。目击者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场景,并称现场未见人员受伤。多名当地居民也拍摄到了瓦片脱落的画面,事发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处置。
凤阳县文旅局在当日20时42分发布情况通报,明确此次瓦片脱落的具体时间为19日下午6时30分许,脱落部位为凤阳县鼓楼楼宇(1995年重建)顶部一侧,确认无人员伤亡,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公开资料显示,明中都鼓楼始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崇祯八年(1635年)毁于兵火后仅存基座,崇祯十二年(1639年)得以重建;此后在乾隆、咸丰年间又多次遭遇变故。直至1995年,凤阳县动工复建鼓楼上部楼宇并修复基座,1998年完成复建工作。此次瓦片脱落事件的后续调查进展将继续受到关注。